派派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派派小说 > 清宫重生宠妃路 > 第1章 黄氏有喜

第1章 黄氏有喜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

后金政权确立之后,统治者将犯罪的官员发入辛者库,是一个游牧民族的惯例,可以看作犯罪株连和奴隶制的延申。一开始,罚入辛者库仅仅针对旗人,后来扩展到汉人。

===

根据《八旗通志初集》记载:天聪四年二等参将雍舜,曾缘事革,没入辛者库,给贝勒家。

===

康雍时期,不少犯罪的旗人及家属被罚入辛者库为奴,此后“入辛者库”成为此时惩处【犯罪旗人】的重要方式。

===

所以辛者库是对异族战俘工匠和犯罪旗人的统一管理组织,并非是单纯的贱民机构,而是一种制度。

===

另外【犯罪旗人】对于清朝的统治者而言,那也是旗人,地位比汉人要高。一般有本事的,或者是和统治者关系密切的,都会给改过自新的机会,委以重任,厉害的还能被抬旗出包衣【比如徐元梦】。

===

然后来说说这个包衣管领下人就是辛者库出身吗?还是先看史料:

===

雍正元年二月十三日,领侍卫内大臣觉罗苏路、户部郎中双喜传旨:将妃娘家之劳格出旗,伊愿入左翼(左翼指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何旗,即入何旗可也。将【耿德金招入上包衣佐领】。此等人之缺,由三阿哥抽入补之。钦此。除钦遵外,尚志顺佐领下闲散李煤既系妃娘家之人,将李煤之族亦拟出旗。为此谨奏,请旨。

(注:劳格、李煤系齐妃母家之人,耿德金是裕妃的父亲)

===

《八旗氏族通谱》:高名选,镶黄旗人。国初来归,原隶包衣,于雍正十三年九月奉旨:贵妃之外戚著出包衣,入于原隶满洲旗分。

===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格格黄氏著封为仪嫔,按黄氏之母家系包衣管领下人,著拨归本旗包衣佐领。”

===

包衣抬旗成为汉军八旗或满洲八旗,都有“出旗”、“拔出”或者是“出”这些词和字眼。

===

所以雍正的裕妃和乾隆的仪嫔并没有被抬入八旗,依然在包衣上三旗里。

===

从雍正给裕妃耿氏和乾隆给仪嫔黄氏的恩典圣旨来看,包衣也是分等级的,“包衣佐领”下面的包衣明显比“包衣管领”下面的包衣【总体地位】要高。

===

举例【事实说话】:《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查通谱卷七十四,魏氏下只有一条“魏氏绶恩,【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份无考。其曾孙五十一,原任内务府总管;元孙清泰,现任内务府管领;元孙清宁,现任六品官;玉保住,原任库掌。四世孙吉庆,现任笔帖式。”

===

令妃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明末的绶恩(汉名魏国贤),是耿昭忠的手下,跟着耿昭忠投降清楚后,被分到了汉军正黄旗,后因三藩之乱贬入辛者库,归来年份无考。

===

可以看见令妃先祖写的是【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

===

然后我们在看看德妃乌雅氏的记载。

===

还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公杨古利额驸率兵进剿大破朝鲜,有卒藏匿石岩间,窃发鸟枪,杨古利额附中伤而殁,太宗甚伤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佟图赖指而言曰彼山上东去者即伤死扬古利额附之人也。太宗因命额森追之,次日即以其首来献,太宗嘉之授为【男爵】,后征山东济南府临清州及大同等处屡立战功,加【一骑都尉】任【佐领】,缘事削职。

===

可以看见德妃的先祖写的是【佐领】,她家是对清朝有功的包衣,还有爵位。

===

另外在康熙年间,有庄头请求稽查各管领下人“何项之人给食辛者库,何项之人不给食辛者库”。

===

这表明辛者库仅为管领下人中的部分群体,管领下的非辛者库人包括了诸披甲人和有自耕田之庄头人等。

===

所以辛者库人一定是【包衣管领下人】,但【包衣管领下人】并非都是辛者库人。

===

而辛者库人,和八旗旗人、包衣一样,里面也分【犯罪旗人和其亲属】、【入关前的异族战俘工匠农】等等。并不是所有辛者库人,身份都一样。

===

【犯罪旗人和其亲属】才是大家普遍认为的罪人,而【入关前的异族战俘工匠农】这些,是正常的包衣籍,这些人待遇和八旗、包衣一样,国家还会发俸禄。

===

根据嘉庆《清朝会典》中的记载:凡管领下俱为辛者库人,其无官地者,十岁以上为一口,月给粮三斗六升;十岁以下为半口,月给粮一斗八升;至从前缘罪入辛者库人,其口粮一体支给。

===

很明显,辛者库人【总体地位】是要低于包衣人,口粮配给只有包衣人的一半。

===

相比于皇上、皇子、亲王等身份来说,管领下的辛者库人是一种低贱的奴仆。然而在民间社会,“食辛者库”却一度还演变为身份的象征,是很多底层民众梦寐以求的事情,并不是电视剧中演绎的那么惨。

===

所以单从【包衣管领下人】这个描述里,是看不出来仪嫔黄氏到底是不是辛者库出身,得看她的家世来加以分析才行,如令妃魏家那样是叛军后投降那肯定是辛者库出身。

===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仪嫔黄氏,乾隆帝之嫔。初为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后拨归为本旗包衣佐领下人。七品圆明园额外副总领戴敏之女,内务府营造司掌印郎中佛公保之孙女。

===

黄阿琳,正黄旗参领兼佐领,内务府营造司郎中佛公宝之子。

===

仪嫔的叔父正黄旗参领兼佐领黄阿琳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女婿,娶李煦长女为妻。

===

查《虚白斋尺牍校释》康熙五十四年三月,李煦写给长女的家信可知,李煦长女已经生儿育女,为李煦添了外孙辈,彼时李煦61岁,发妻韩氏病逝,李煦写信将死讯告知女儿,并安抚女儿承诺会继续帮衬她的生活。

===

【我记得李氏生了一子两女,在康熙51年了康熙53年各生下一个孩子,不确定是一子一女,还是两个女儿,相关史料突然找不到了,郁闷。(看李煦家书应该大几率是两个女儿)】

===

李煦一直到雍正登基才倒了大霉,在康熙五十一年七月曹寅去逝后,曹李孙三家就以李煦为首,权势滔天,是江南的土皇帝。

===

李煦次女李某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十一月廿四日,次子李鼐生于康熙五十五年。李煦倒霉的时候还没到婚配年纪。

===

所以在李煦权势滔天的时候,姻亲只能看长媳的家世,以及他妹妹的婚姻情况,来看李家的实际情况。

===

长子李鼎之妻巴氏,是班第之女、陆伯赫的孙女。

===

陆伯赫,即鲁伯赫。镶白旗满洲人。康熙三十七年任户部右侍郎(正二品),康熙三十八年任正蓝旗蒙古都统(从一品)。班第曾任三等侍卫(正五品)。

===

《李士桢墓志铭》记载得很清楚,李士桢有六子一女,长子即李煦,一女嫁的是佐领佐领周承诏。

===

查《钦定八旗通志卷二十七》旗分志二十七、八旗佐领二十七【镶红旗汉军佐领】:第一参领第三佐领系,顺治二年编设初,以周国政管理。

===

周国政陞任寜夏总兵官,以其壻徐国相管理。徐国相陞任山东布政,使以周国政子哲尔肯管理。哲尔肯陞任广西提督,以其弟周文炳管理。周文炳故,以其子周承诏管理。周承诏故,以其子周炎管理。周炎缘事革退,以其叔父之子周炜管理。周炜故,以周福庆管理。周福庆故,以周福顺管理。周福顺故,以药王保管理。

===

所以李煦的妹妹,嫁的人,是汉军镶红旗,家里有世袭佐领的周承诏。

===

佐领:早期满人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努尔哈赤定300人为1牛录,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牛录额真1人管理,入关後,改为汉称佐领,正四品。驻京师者置於参领之下;驻防,则置于协领之下。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

===

佐领分“世袭佐领”和“公中佐领”。

===

世袭佐领就是爷传父、父传子、子传孙,大清不灭亡,家里就一直能有一个官位【清朝最重要的官职】。

公中佐领,就像官职一样,由皇上指派。

===

清朝八旗,一般姻亲之类的都是内部联姻,除非你有本事或者是家世雄厚,亦或者是你是皇上皇子,才会能不遵守这个规矩。

===

仪嫔的叔父黄阿琳,身为包衣正黄旗人,能在李煦权势滔天的时候,跨旗(李家是包衣正白旗)娶到他长女,在包衣里应该不是一般人家,至少得有点家底和根基,黄阿琳自己也要很不错才行。

===

黄阿琳自己的确也很厉害,后面当了包衣正黄旗的参领兼佐领。但因为他爹佛公宝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介绍里面没有提到有世袭佐领,所以黄阿琳应该是当了公中佐领。

===

李煦倒霉后,其姻亲并未跟着一起倒霉,包括藏了巴氏母子几人的巴家,所以黄家也应该没事。

===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仪嫔黄氏,大几率不是辛者库出身,只是包衣而已,而且还是家世不错有几分根基的那种包衣人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