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11月初,云海市新海县古塔镇赵家沟大队的庄稼地里,农民们在慢悠悠地磨着洋工,
直到村尾打谷场边的老榆树下,秦会计摇响了下工的铃声,铃声又晃晃悠悠传到田边。
“下工了下工了!”上工不积极下工第一名的懒汉吴宝柱拎着铁锹,连个磕绊都不打,头也不回的小跑着回村了。
村长韩同光无奈摇摇头,收好记工的小本本,背着手喊了声:“下工。”
散在田里的人,快速汇集在回村的小路上,下工的心情总是比上工开心。
再说回去又不用自己做饭,队里开办了大食堂,人人有饭吃,人人能吃饱,从旧社会苦过来的老少爷们娘们,从没过过这样的神仙日子。
人高兴了就想多讲话,男人吹牛打屁,女人家长里短,一时气氛就热闹起来。
牛壮娘瞟到走在她身旁的是韩铁柱,没话找话地跟他拉呱:“铁柱啊,红芬快生了吧?”
“快了,还有一个多月!”韩铁柱笑得憨厚,他儿子四个,老大老二都结婚生子了、
“别看铁柱叔已经是个老汉了嘛,邦硬(厉害)。”钱老三翘着大拇指,脸上调着笑,还朝着身边人挤眉弄眼地。
韩铁柱一脚踹过去:“滚开,哪像你个瓜皮不到三十就不中咧。”
当婆婆的年近五十还老蚌生珠,先前夫妻俩出门还会不好意思,
后来被村里人打趣多了,脸皮变厚还会反呛回去。
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周围人一阵哄堂大笑。
“钱三你不中拉?”
“你才不中!”钱三假笑着骂他。
牛柱娘不关心钱三中不中,趁机又问了她关心的一个问题:“你家老大、老二去市里干活了吗?”
听村东头的狗蛋奶讲,昨天天还没大亮的时候,看到弟兄俩背着两个包裹往西去了。
“呵呵!”韩铁柱干笑出声,村里真是没啥秘密,不过这也没什么不好说的:“他小姑父给他俩找了个临时工的工作,就年前这几天,干完就回来了。”
“有个城里的亲戚真好!”牛柱娘满脸羡慕,韩铁柱的小妹嫁去了市里,什么消息都要比他们快一步知道,不像自家那几个女婿都是在地里刨食的,人比人气死人,牛柱娘是越想越气,中饭的黄馍馍都少吃了一个。
韩铁柱没去吃饭,先一溜小跑,回了自个家。
当年他父母去世后,便和大哥韩铁木分家了。
和婆娘王红芬先在村后空地上起了两间屋,等四个小子慢慢长大陆续又起了两间,老大邵文,老二邵武要房子成亲了,一家一户又盖了两间。
村上的地多,院子便圈的大,儿子又生儿子都够住的,也是因着离村远,实在没什么安全感。
屋后还有一座不高的南平山。
虽说现在山上没什么动物,以前可是有野猪下来祸害庄稼。
为了安全着想,韩铁柱前几年带着两个大儿子,有空就去捡石头,硬是在屋子周围圈了一圈一人多高的石头围墙。
扛着锄头进家门的韩铁柱瞅着自己老婆挺着圆滚滚的肚子,在院子里端着盆水,准备进屋去。
“红芬,不是让你别做事了吗!”他锄头都来不及放下,快走几步,接过王红芬手里的木盆。
木头箍的盆加上水沉甸甸的,孕妇可不能端这么重的东西。
“当初生老大前我还在田里掰玉米,后来为了躲小鬼子,在咱家地窖里生的小三,端个水哪儿就有这么金贵了!”
王红芬笑着不以为意,却突然微微弓着腰,手扶着墙:“哎呦呦,这丫头踢我了。”
“那时候你才多大,现在可都是50的人了。”韩铁柱放下手里的盆又赶忙过来扶她。
“什么50,我才49!”王红芬芳没好气地白了韩铁柱一眼,本来她这么大岁数了,和老大媳妇一起怀孕就够丢丑的了,还在那叨叨自己的年纪,气得她拧了韩铁柱一把。
韩铁柱被拧得哎呦了声,脸上却笑容不改:“天天念叨闺女,生出来是个儿子我看你咋哭。”
“不会。”王红芬压根不带犹豫的,摸着肚子斩钉截铁地说:“肯定是个闺女。”
“我都做梦梦了几回了,一个带着金光的女娃娃进了我家门,长得跟年画上抱着鲤鱼的娃娃一模一样。”
“老大和老二家的已经去食堂了?”韩铁柱不和她一般见识,见院子里静悄悄地,就知道人都不在家。
“我让桂香和翠喜带着孩子先去食堂了。”
“你怎么不跟着一起去,去得晚了万一馍馍没了呢?”
韩铁柱声音大了起来,带着怒气:“是不是又有不长眼的老娘们说你了。”总有些不长眼的人见一回就调侃一回王红芬的肚子,这都快生了还逼逼叨的的。
王红芬拉上韩铁柱的胳膊往外走:“没有没有,我就是等你一起。”
“现在也没人说我了,有的人还羡慕我呢,说咱家娃娃有福气,来的正是时候。”
当年怀小四后日子过得艰难,自从生完小四后王红芬就再也没怀孕过。
又要当娘了,她自然是高兴的,在农村如果哪家儿子少,底气不足连吵架都不敢大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