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先要说,关于霍去病少年时的记载,只知道他年少聪慧,而且记载是说“善骑射”①,因此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成为宫中近臣侍中,也就是天子身边传话、办事的人。
从这里的记载看,霍去病在成名前,他的人生里极为重要的两个人,应该一个是卫青,另一个是汉武帝刘彻。
在他没有入宫做侍中前,虽然没有记载过他的住处,但一个少年,还没有单独的府邸,能住在哪里?
要么是跟母亲卫少儿住在一起,要么就是跟卫青住在一起。
那我们说不管是跟谁住,霍去病当时对卫青这个舅舅,必定是往来频繁,卫青于他,更像是在扮演父亲的角色。
他少年时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一定程度上也与卫青、卫子夫二人有关,因他们二人的关系,霍去病作为一个父不详的人,才能接触到当时的汉武帝,不然我实在想不到霍去病是怎么能见到汉武帝。
当然,能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卫青与卫子夫是契机,而真正起作用的是霍去病本人。
如果他是个平庸之辈,那将会像其余外戚一样,泯然于众,靠着家族庇荫成为纨绔少年,或者是捞个闲职,锦衣玉食但平实地度过一生。
但很明显,霍去病自少年时就不是平庸之辈,他是大汉历史上一颗极为璀璨的明星,如流星滑过般,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由此,我们来到霍去病人生的第二阶段,十八岁首上战场,一战封侯,勇冠三军,斩获捕虏二千二十八级。②】
刘彻才入椒房,便见霍去病围在卫青左右,不时追问。
他见卫青脸上虽有无奈,却实为宠溺,不由脚下一怔,抬眼看向面容不安的卫子夫与一旁毫无所觉的太子刘据。
自七年前天幕预兆卫青龙城大捷,又如先知,透露后来之事,卫青与卫子夫虽无半点防备之意,然,他却心中困惑。
直至卫青如天幕所言,接连击败匈奴,所斩获俘虏、所受封赏皆与天幕无半点出入,他方才重视起天幕提到的巫蛊之祸。
只是此事天幕说得含糊,他身为天子也无从查起,更不知如何提防。
霍去病注意到刘彻进来,立即起身行礼,“臣参见陛下。”
其余人听到他的话,纷纷起身,向刘彻行礼。
刘彻阔步走到案桌旁,招手唤太子刘据至身侧,“天幕再现,已过数年,不妨听一二。”
几人互看一眼,跪坐于他身后,一同望着天幕。
【霍去病——初战封侯。
元朔六年,春,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征定襄。
“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③
这是在史料中关于霍去病初战的一句概括,大概意思就是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嫖姚校尉,卫青在接到诏书,便给了他精壮士兵,霍去病带着八百勇士,跑到卫青大军几百里外的地方,伺机击败匈奴,捕杀敌人极多。
八百个人,斩获对方两千多人。
要知道这可是霍去病第一次统兵,在这之前他不仅是没统过兵,连战场都没上过。
我相信,在这一战前,或许有一部分朝廷的人对霍去病的看法就是一个受家族庇荫、帝王宠爱的人,顶多是比一般少年人更有心气。
但定襄北之战霍去病极为亮眼的表现,不仅出乎预料,或多或少也让那部分人放下了心里质疑。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称奇的地方,而是整个定襄北之战,霍去病还斩杀了匈奴籍若侯产,俘虏单于叔父罗姑比。
十八岁的少年,初战就捧着勇冠三军的战绩在战场上横空出世。
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汉武帝为什么会在后面极为器重霍去病,换作是我手下有这么个人,那我也是相当乐意用封赏去犒赏他,然后为自己所用,为自己效力。
稍稍提一句,从这里可以看出,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栽培,有点类似于当年的卫青。
而且在这一战里,卫青是没有得到封赏的,以至于有人猜测,在这之后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偏爱,是想要借他的手打压卫青。
那和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立不住脚,先不说汉武帝对卫青并无猜忌,也未有冷落之意。那就说霍去病跟卫家的关系,用霍去病去打压卫家,是自家人打自家人?
“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为侯。”④
卫氏家族在最显赫的时候,有五个人为侯,这个五个人里就有霍去病。
怎么看都是一家人,不说一家人,那至少是政治利益共同体。
在这个观点上,我个人的看法就是汉武帝的确是喜欢霍去病这个少年天才,一个长辈对着自己的晚辈,这个晚辈还极其争气,偏爱也是在所难免。】
霍去病微张着嘴,忽地看向身边卫青,“舅舅,我不与你争,我只是想带兵上阵杀敌,与你一样,把匈奴赶回老家。”
卫青伸手拍拍他的肩,“我并无这样的想法,你莫要激动。”
“可是舅舅,我杀敌二千余,八百勇士随我杀敌,还捉了善于的叔叔!”霍去病激动道:“我们何时出发?为何我半点不知?”
卫青余光扫到刘彻,按住霍去病肩膀,“去病。”
刘彻与卫子夫相对而坐,相顾无言。
“父皇,母后,你们为何不说话?”刘据趴在刘彻膝上,疑惑问道:“舅舅与表兄可是要出征?”
刘彻按下心头烦躁,瞥一眼天幕上疑似自己老年的模样,听得刘据的稚嫩询问,面色稍缓。
若非天幕所言少有虚假,他今日就命人想法毁了天幕。
他如今方才三十五岁,怎么说得他已经步入老年,耳目昏聩,只知玩弄权术,不顾君臣之情,还挑拨别人舅甥关系。
气煞矣。
作者有话要说:①/②/③出处《汉书·传·卫青霍去病列传》
④出处《史记·三十世家·外戚列传》
更新真的很晚,早起读物(b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