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风神秀逸的外貌,草包王乐知他爹王子真被王恪用人情塞进孟氏私塾后,很快吸引了她阿娘孟氏的注意。
作为外来人员的王子真在孟氏私塾中,虽然因为老爹的位高权重而不被欺辱,但也被前辈们暗中排斥。
当然,王子真看不出来,他以为他们都很友善,只是因为不想麻烦自己,而与自己保持距离。
这的,好友善哦!
有一次,暗中戏耍王子真的过程中,王乐知阿娘孟氏英雄救美,由此王子真和孟氏真正认识。
并且越走越近,最后在孟渊的眼皮底下,王子真偷家成功。
这当然少不了孟氏的半推半就。
孟氏原以为王子真城府很深,毕竟他爹王恪就是个笑面虎,王恪的“宽和”形象可是传遍了整个大燕的。
通过频繁的接触,发现王纯王子真是人如其名,单纯天真,出乎她的意料。
因为英雄救美,王子真深受感动,和孟氏越走越近。
王子真就要对孟氏以身相许了!
加之孟氏的颜控属性发作,他俩就在一起了。
孟渊知道这事后,直接写信给王恪,指着王子真她爹王恪鼻子骂:你培养的什么操心玩意,看上去啥也不懂,结果在我眼皮底下拐了我的女儿。
你儿子以猎物的形象出现在我女儿阿苏面前,这是你指示的吧?
你个老谋深算的老家伙!
王乐知的姑母王氏则是被心机男孩贾良特意在河对岸,念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纯情形象直接迷住了。
王氏没有发现贾良为什么会在自己在的时候念,其他时候不念?
为什么只对自己念,不对其他女子念?
王氏就是单纯地认为,贾良是被自己的魅力俘获了。不顾父亲王恪的坚决阻拦,王氏硬是和贾良在一起了。
估计这时王恪才理解老友孟渊被偷家的那种不可言说的心情。
当时他对儿子的操作高兴死了,不过一时担心他的儿子王纯被心机重的儿媳孟氏哄骗,强给王子真纳了女婢兰珠为妾。
报应不爽,这下轮到自己女儿被拐跑了。
贾良家徒四壁,在家中排行第三,父母死后,就被当家的大兄大嫂分出来了。
贾良就被分到了一个茅草屋,一床席子。
穷的难以形容,因此贾良从不在王恪给女儿王氏的择婿范围内。
王恪要找的子婿不说出自高门大户,也是要兄弟姊妹相互扶持的温饱之家,且要个人才能出众。
结果遇上个贾良,他连鞋子都没有第二双,家里吃了有一顿没一顿的。
最关键的一点是贾良本人还目不识丁,这点真的令王恪当场气疯了。
越是了解贾良的情况,王恪越是崩溃。
最终经过几次崩溃,王恪振作起来,询问贾良,“你对子善念的几句诗经怎么来的?”(子善是王氏的字。)
贾良听到王恪的话,抬头直接问到,“这些来自《诗经》?”
听到这,王恪终于撑不住,吐了一口血。
待王恪缓过神,继续问。
“那你怎么知道这几句的?”
“放牧的时候,听学堂里的人念的。”贾良答到。
转头,王恪又问王氏,“子善,你喜欢那贾良什么?”
王氏以为父亲王恪同意了,对王恪笑着,天真地说,“贾良他才华横溢,跟那些贵公子们不同,他比他们都聪明。”
“阿爹,你看他做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多好啊!”
王恪无语了,默默走出了房门。
只有这一刻,王恪意识到了儿女根本没有按照他交代的学业学习,两个儿女只能说认识字,却毫无城府。
王恪只能多为他们做打算了。
王恪忠于职责的同时,善交各路人马,给那个傻儿子和傻女儿留下后路。
迫不得已,家里这个状况,王恪最后只能把女儿嫁给贾良了。
高门大户的关系,女儿肯定玩不转。
这么一想,起码贾良身上能划拉出一个优点,那就是他两个兄长早就把他发出去了,他家里只有一个人了,家里关系能不简单吗?
就这样寒家子贾良成功傍上了金大腿王恪,并且娶了美娇娘。
贾良人品还是有保证的,他对王氏相当不错,彼此间郎情妾意,情意绵绵的。
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名声,特别是不被老友们嘲笑:他王恪自诩机关算尽,却养了两个傻白甜儿女,一个文盲女婿。
王恪选择认真教导儿媳孟氏和女婿贾良,毕竟他的儿女废的差不多了。
王恪收了贾良为徒,贾良也顺理成章成了王恪的入室弟子,得到了老师兼丈人双重身份的王恪的言传身教,悉心教诲。
贾良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从一个浪荡子逐渐变得稳重得体,依靠自身才华和老丈人王恪的遗泽一路顺利地做吏员,举孝廉,当上了郎官。
孟氏得到了王恪资深理财的培训,加之她本身情况比其他三个人(王氏,贾良,王纯)的功底好的多。
就形成了,贾良走仕途,孟氏积极打理家业,并且孟氏有时还在政治上辅佐贾良,一大家子在上京安安稳稳地生活。
不过,王恪躺在病榻上的临终时刻,可能因为之前他受的打击太大了,仍要求在场的王氏,王纯,孟氏,贾良答应——他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不然自己死不瞑目。
——————
王恪虚弱地躺在床榻上,气息微弱地叮嘱伺候在塌前的四个人,“你们以后要好好教育儿女,听见没?”
王氏,王纯抢先答道:我们一定会把儿女教育得和我们一样的,阿爹你放心走吧。
王恪听到这,直接被口水呛住了,手指颤巍巍指着这两货,“你们两个想要我诈尸吧?”半句话哽在喉咙里出不来。
看到这,孟氏和贾良连忙补充,“阿爹,我们会好好教育好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