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种人生,浑浑噩噩平安的一生,还是有血有肉有牺牲的一生的,你会怎么选。我们不处在当时,所处的现在又与那时不同,我想大言不惭谁都会,但真正能做到,真正面对,我们会怎么选呢?
约翰老师对努万达说,我们需要冲动和斗争,但是我们也需要谨慎。这样,你们才不会失去宝贵的东西,来听我的课。
他是春风,他要把种子种下去,不要及时发芽,但只要有一颗发芽,那就是希望。
至少他给孩子们展示了另一种生活,态度;他希望孩子们自由,激情,但绝不强制。
他一直忍受着和爱人的分别,坚持教书。并不是他没有其他谋生的技能,而是他不忍孩子们就这样被封闭,被锻造。他甘愿舍弃一切,只为做孩子们的春风。
船长啊,我的船长!在最后的一刻,孩子们站起来了。他甘愿做那个替罪羊,牺牲品,只为留下这一缕春风。
我为尼尔痛心,更由衷的佩服尼尔。心中承受压力,却笑着播撒春风,感谢孩子们,因为这些孩子是他的希望。
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春风就不会断。终有一天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诗,使精准、警醒,使自由、伟大。
死在寂静的幻灭里的孩子,绝望中又一次得了自由的演出。剩余者,依然锦衣夜行在通往山洞的路上。被贴上异教徒的标签,四处碰壁,辗转艰难,只为心灵畅快。
想法儿,每个时代固有局限。但总会跃然而起独行的人,后世成为巨人也好,先驱也罢,均被束之高阁接受膜拜。殊不知,这条路的荆棘刺痛、万劫不复。
这些黑暗中的舵手,看不到灯塔,不知道航程。云飞雪落,地面深深浅浅,凭死祭生。话说‘拈花微笑,亦能伤人’,其实‘字句逗点’的万千灵秀足以滋养若干时间的非自觉殉道者。
与常人相比,他的高度,不过也只是用一个课桌丈量。”
“毫无疑问,在结尾处男孩们一个接一个站到书桌上,对着他们的修丁老师,轻声喊出:‘船长,我的船长!’那一刻——我热泪盈框。被麻麻的感动充斥着,一种久违的心潮涌动久难抚平。
原声音乐很棒,此刻正边打字边听着。想象着影片中的画面,密密匝匝的鸟成群齐飞,像那些渴望自由飞翔的孩子,雪地里绝望的呕吐和嘶吼。约翰老师离开时的眼神,有泪光闪动……
孩子们年轻飞扬的生命,在面临人生的一个又一个疑问和难题,每度过一个都会在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一道疤,等有一天有抵御的能力不再轻易受伤,心是不是也坚硬了。学会了抵抗脆弱和无助,拥有了可以伪装的保护色,不过是仅仅用来自欺欺人罢了。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片中这首梭罗的诗写在一本《诗歌五百年》的扉页上,作为‘死亡诗社’的誓诗。我把它抄在我的本子上,重新被诗歌的力量撞击着,一遍遍地。
许是过了上学时的青涩年纪,如今看来,是否还应该再一次义无反顾的遁寻着内心的痕迹,倾听心底里的声音,走原来的那一条路。还是用现实的眼光去遥望和缅怀记忆和梦想的碎片,走好脚下每一步坚实的印记。
我想,无论诗还是电影,都仿佛是一次唤醒。唤醒沉醉的梦想和将枯萎的热情,如同唤醒那双年轻时渴望了解世界而如今睡眼腥松日渐朦胧浑浊的双眼。而人生的底色总是忧伤的,充满了缺憾和疼痛,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总是乎近乎远,终是跨不过去的。有人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忧伤的,它需要被唤醒。也许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忧伤就像关不上水龙头,漫过前尘往事,今生未来。还有人说,迷茫并不可怕,它不是坏事,迷茫了才会去探索。跟那句‘与其麻木,不如痛苦’有点异曲同工。
约翰老师对男孩们说的那句梭罗的诗直抵人心——大多数人都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于是他想要唤醒那些懵懂的孩子,似乎也在点醒生活在平静绝望中的你我。
‘卡匹迪恩,孩子们,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聆听死亡的声音,如若感知时间的流逝。抓紧时间,当下每分每秒的时间,它正在走向死亡。生老病死的线性过程,终是那个不变的结果,时间即是死亡。
或许,我也应该站在桌子上看看窗外的远处,站得高,看得远,从此不再拘泥纠结于自己系的死扣。从这一刻开始——卡匹迪恩。”
“看完电影,我久久沉默。
看完电影,我并没有流泪;但却想着应该马上再看一部能够令我痛哭的片子,内容质量并不重要,只要令我流泪就行。
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吧:真正想要哭泣的时候没有泪水;却时时会为一些不值得的事物,泪流不止。
尼尔的弃世,令我无法控制地想一句话:‘不自由,毋宁死’。当真没有一条路:令这个年轻人好好活着,并且自由?
看着尼尔父亲的武断与霸道,看着尼尔l的母亲用所谓的爱与期望去扼杀尼尔的梦想,心中的痛楚难以言喻。如果尼尔真的就此顺从了呢?那么他的生命,事实上也已以活着的方式死去。
可是,如果忍耐……忍耐……再忍耐……终有一日破茧而出、找回自己的自由呢?然而,一个没有经济能力的孩子,一个尚在读书以求前途的孩子,一个在父亲威下习惯了屈服的孩子,一个太年轻刚刚对胸中激情有所感觉却不知如何把握的孩子……终究还只是孩子……可yin终究,是一条曾经那样的鲜活的生命却又那样挣扎的心灵……
看着尼尔的悲剧,我在心中,默默地、无数遍地、一次又一次地,感激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