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武侯王贲很快反应过来,大怒:“大胆!尔敢在陛下面前撒泼!”
散白将脖子一梗,好一幅威武不能屈,就等着自己被暴君杀死,青史留名的样子,声音铿锵有力:“我!散白!忠君爱国!上天发怒,今天的大雨是泰山的眼泪,我不劝谏陛下,明天就该轮到我们为陛下哭灵了!”
始皇帝眼神中浅浅氲起冷意。
儒生们丝毫不惧,满脑子都是自己如果这时候死了,史书上只会记载他们不畏秦暴,拼死劝谏。纷纷走了上去,慷慨陈词。
“陛下别固执了,重新爬山吧,三跪九叩上去,向皇天赔罪!”
“你要尊敬神明,神才会尊敬你这位天子,趁吉时还没过,重新备好三牲,道个歉就好了。天神会宽恕陛下的。”
“信我们,儒者专研礼仪,信我们没错的!”
“这大雨就是报应!”
“陛下难道是想像帝武乙一样被雷劈吗!”
“轰隆——”
一声雷鸣震得惊天动地,就是刚才直言“武乙”的儒生都惊撼在原地,其他人愣是大脑一片空白,说不出话来。
雷霆在云间轰响,闪电一道道穿破了乌云,隆隆声中,炸亮了泰山之巅。山顶耀动着电光,晃得人眼球剧痛。
不是吧?
难道始皇帝真的触怒了上天,要被劈死了?
不少臣子儒生慌忙下跪。
“皇天恕罪!”
“苍天降罪了!”
“不要劈我啊!是始皇帝一定要坐车上山,和我们没有关系!”
从山腰往山顶看,从第一道雷光降下后,雷霆便没有断绝,将沉沉的天闪耀得如同白昼。
散白将墨黑的袍子一甩,大步踏出松树的庇护范围,张开双臂在雨中做狂态。
“始皇德不配位,强硬封禅,惹怒天地,降下天雷——”
“帝武乙慢神而震死!始皇帝亦然!”
“锵——”
王贲愤而拔剑出鞘,散白按着自己的胸膛,哈哈大笑,“来!吾若避开,便是贪生怕死的小人!”
剑光闪过,照亮他满含期待的双眼,仿佛淬着火热。
来啊!
只要一剑,历史就会流传他怒斥昏君的事迹,在这里,通武侯王贲是丑角,始皇帝政,则是他脚下那块青石,送他流芳千古!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儒生为什么会那么大胆,是参考自下面这一段: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史记·封禅书》
划重点:【讥之】
*
季氏旅於泰山,仲尼讥之。
译文:鲁国季氏旅祭于泰山,孔子曾嘲笑这种事。
【此处译文,讥为嘲笑】
*
八年,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君子讥之。
译文:八年,与郑国交换天子所赐之封邑太山的枋和许田,君子讥贬这件事。
【此处译文,讥为讥贬】
*
塞侯微巧,而周文处讇,君子讥之,为其近於佞也。
译文:塞侯直不疑过于巧诈,而周文失于卑恭谄媚,君子讥讽他们,因为他们形近谄佞。
【此处译文,讥为讥讽】
*
如果这些翻译证明不了什么,在字典里,讥在文言文里的意思,本来就不止委婉劝谏。
讥:
(4)讽刺;讥笑
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孔稚圭《北山移文》
(6)进谏;规劝
讥,谏也。——《广雅》
殷有惑妇,何所讥?——《楚辞·天问》
(8) 查问
讥,问也。——《广雅》
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管子·国准》
关讥而不征。——《孟子》。注:“察也”
关执禁以讥。——《礼记·王制》。注:“呵察也”
几(讥)其出入。——《周礼·宫正》
*
放一个预收
文名:在家做创世神
文案:传闻,天有仙药,服之体无沉疴。有勇士羿千辛万苦登上天宫,为奄奄一息的妻子求取仙药。
青茶叶看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十三级台阶的小人,以及他发高烧的妻子,从抽屉里拿出一片退烧药。
*
传闻,天有寿命,先贤呕心沥血作出历法,计出:人间每过两千八百八十年,永夜便会降临,众神陷入沉睡,恶魔自深渊爬出。幸得有智者占出“至高神王”的神罚之矛所在,最伟大的勇者希尔达将其带回,人族得以度过永夜。
周一上学,断电出门,周六回来的青茶叶:我的电蚊拍什么时候放一楼了?
*
传闻,曾有英雄远窥得魔鬼的仪式,归来后疯疯癫癫,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得知,魔鬼食人肠,食人脑,食凝固的鲜血、多足的怪胎,以来自火狱的粘稠红色液体烫之,隐约能透过白雾窥探,其中上下沉浮的不可名状物。
青茶叶:先下鸭肠,再煮脑花,鸭血和毛肚都下一下,啊!之前下的牛丸滚起来,能吃了!
……
…………
………………
如果有一天,系统往你家里投放了一群蚂蚁大小的小人怎么办?
青茶叶:谢邀,谨慎旁观,适度干涉……什么?他们拿我当创世神看?哦,那是意外,毕竟,神话传说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
*
食用指南:男主不掉马。
——文案存档于201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