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值得一提的是:孝贤皇后去世,令妃父亲魏清泰几次不预备供品饽饽,史料记载“供品上应用饽饽仅上五、六碟,屡次传取,亦未预备一次。”
===
魏清泰的处罚就是:被罚打了八十大板,然后被销去所加二级抵现降二级,只升二级官。
===
史料:应将内管领清泰、盛观保即比照“大祀牲牢玉币黍稷之属一事缺少者杖八十”律杖八十,系公罪,各降二级留任。查内管领清泰有加四级,应销去所加二级抵现降二级,内管领盛观保并无加级,应降二级留任。臣等未敢擅便,谨题请旨。朱批:依议。
===
但同时仅仅因为不够悲伤的皇子永璜永璋,却被治了对先皇后大不敬之罪,乾隆明言他两再无可能继承皇位。
===
这事一方面是体现了乾隆对令妃和对魏家的宠爱,魏清泰屡教不改,被罚后,令妃依然能首先被册封为令妃。
===
从另外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从乾隆到各级办事人员对于孝贤身后大事的不重视。即使办事员屡教不改的出错,乾隆的处理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结果就是没啥大事。
===
所以孝贤也不是乾隆真爱,要是真爱至少至少也得把这些人砍头,最低也是罢官才是。乾隆在十三年清洗官场杀了很多人,甚至于还创了清朝记录,是不怕在多杀几个人。
===
另外在令妃尚未平安生下一个孩子之前,乾隆就给她抬出辛者库了。《上谕档》:乾隆十六年九月二十二日,奉旨:令妃娘家包衣管领人,著从本旗包衣牛录拨出,入包衣佐领。【和仪嫔、裕嫔一个待遇,不是包衣抬旗为满洲八旗】
===
内容明确写了是令妃娘家,而且只有她家一支,后面令妃死了,乾隆四十年,乾隆才将魏家全族抬旗,还给了魏家世袭佐领之位【世袭佐领有多牛逼,可以去看我另外一本《良妃重生记[清]》第185章】,所以在乾隆十六年这里魏家不是因为家族有大佬立功抬旗的。
===
《钦定八旗通志 ??镶黄旗满洲佐领上》载:"第一参领第十八佐领系乾隆四十年奉旨,将令懿皇贵妃之外戚人等由内务府拨出,编立本旗"。
===
谢华据《光绪会典事例》:镶黄旗满洲第一参领第十八佐领,族属新满洲,系乾隆四十年,奉肯将令懿皇贵妃之外戚人等,由内务府拨出编立,本旗因人丁不敷,作为半分世管佐领。以员外郎,包衣佐领,德馨管理。德馨故,以其子领催,桂林管理。桂林故,以其子马甲花沙布管理。
===
德馨是魏清泰三子之一,是令妃的三哥,德馨的孙子花沙布后面袭了魏家的承恩公。
===
反正从现在所有能查到(我能查到)的资料来看,在令妃身前乾隆的确对她不一样,几乎从令妃进宫起就是一门心思要抬举她。【感觉不像只是因为看重她堂兄】
===
放令妃在皇后下学规矩,那就是等于要给她一个和大选秀世家女一样的贵人起步,紧接着又是无子抬嫔无子封妃(封妃我觉得可能是令妃怀孕但流产了,毕竟怀孕流产这种情况很难找到有史料记载),然后又是抬旗出辛者库,这在乾隆朝的后宫嫔妃里也是独一份了。
===
我严重怀疑,乾隆应该是在其他地方和令妃接触过,心生好感,一见钟情,然后直接内定让令妃入宫,所以才会升的那么快,不然完全不合乎情理。
===
PS3:那令妃是乾隆的真爱吗?我持否认态度。
===
令妃生的十六阿哥四岁夭折还没名字,而20个月大的永琮和19个月大的永璟,虽然也是年幼夭折但有起名。相比之下,四岁的十六阿哥就好像被乾隆遗忘了。
===
而且十六阿哥死的时候继后已经进了冷宫,但是十六阿哥还从葬在继后儿子的坑里,还是石券,继后儿子永璟用的是砖券。
===
还有《啸亭杂录》说令妃的小儿子皇十七子永璘“纯皇帝深恶之”,应该不是一般的讨厌,而是极度厌恶才会被人记下来。
===
令妃还有一个月生孩子,乾隆让她跑去京郊行宫侍候吃饭,完全不担心宠妃生在路上。
===
另外在乾隆二十年时,令妃的老爹魏清泰在职期间产生了亏空,乾隆特意派傅恒去清查魏家的家产,结果发现魏家就没有多少家产,全家祖产总共二十二间房子。
===
全家的经济来源只靠魏清泰的收入养活全家,而魏家当时还欠了外债八百五十两银子,魏清泰根本无力偿还亏空。
===
别说和富察皇后家族比,就是和乾隆继后那拉氏比也差多了,虽然那拉氏家族出身不算太高,但是乾隆很早就赏赐了那拉氏家族不少家产,光房子就赏赐了四十二间。
===
那拉氏的族人也都得到乾隆起用,侄子讷苏肯历任京城税务左翼监督、阿克苏办事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副都统等高级官僚,兄弟伍德、堂侄苏巴尔汉等人也在出任佐领不久即升任其他官职。
===
然而很奇怪的是,这个时候也就是乾隆二十年,令妃家族的家人根本不受重用,令妃的大哥和二哥每月俸银只有二两银子(差不多就是小吏级别不算官),三哥还没有公职。
===
魏家的家产也十分微薄,令妃家族的家产甚至都比不上汉人出身的怡嫔和白贵人姐妹。
===
乾隆在宠爱怡嫔的时候,特意在在苏州购买住三十间,供其家口十七、八人生活,每月再给二十两的盘缠银,还从苏州接白家全家上京和怡嫔见面。
===
后面怡嫔家族奉旨入旗,入旗后,怡嫔家族得到了披甲钱粮、住房和土地等项赏赐。怡嫔的兄弟多在内务府内当差,如柏永吉和柏唐阿担任养心殿造办处郎中。
===
在傅恒清查令妃娘家的家产之后,乾隆觉得她家挺可怜的,才赦免了魏清泰的亏空,还让令妃的兄弟们到内务府任职,即便如此,乾隆也没像对待继后那拉氏和怡嫔、白贵人姐妹她们家族那样,上来直接赏赐房产。
===
就这样来看乾隆还真是爱令妃吗?至少爱屋及乌根本不存在~
===
插个题外话:令妃父母兄弟穷,不代表魏家穷,魏家另外一房的魏吉庆可是大贪官。乾隆朝著名的两淮盐引案就是他搞出来的,从乾隆十一年起一年轻轻松松贪污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哪怕不可能全部都是他一个人独吞了,但拿大头应该没问题。
===
要知道一直到乾隆二十六年的时候,魏吉庆才因负责西直门的石道工程时被内务府郎中戴保住控告浮销工程八千九百余两,革职交慎刑司,照监守自盗例,拟斩监候秋后处决。
===
【好像从这起,令妃就不怎么得宠了,后面能成为皇贵妃,完全是因为继后原因。】
===
所以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令妃父母兄弟穷,还闹得乾隆知道了,我有点怀疑是令妃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目的就是为了等嘉贵妃死后,晋升为贵妃。
===
说到晋升,虽然前面乾隆对令妃的确非常好,但后面有一段时间令妃却被冷落了。
===
要知道之前自从高氏死后,贵妃册封都是位置一空马上有人补上【纯贵妃、娴贵妃、嘉贵妃】,乾隆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日嘉贵妃薨逝,但是令妃却没有马上补上去,而且那个时候令妃已经怀上了,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令妃生皇七女。
===
后妃怀孕就是有功,但乾隆不但没有嘉奖,而且他这种贵妃批发户还硬是让令妃等了四年,并且应该是在纯贵妃病重的时候,晋封纯贵妃为皇贵妃,才顺便晋封令妃为贵妃。
===
乾隆朝的贵妃里令妃生最多等最久,晋升她的同时乾隆还要顺便提拔一下无子女的庆嫔、颖嫔、博尔济吉特贵人。
===
另外令妃儿子皇十五子嘉庆皇帝的嫡福晋是喜塔腊氏,是包衣抬旗的出身。
===
谨案:新增第十八佐领,乾隆六年五月因原任大学士来保宣力有年,奉旨由正白旗内务府抬入正白旗满洲,赏给世管佐领,令来保管理,续以其子诚伦、孙灵椿承袭。乾隆三十七年七月奉旨作为公中佐领。
===
来保是孝淑皇后的叔祖,其全族在乾隆六年抬入世管佐领。三代之后改为公中佐领。孝淑睿皇后生于乾隆二十五年,此时家族已经抬旗二十年了,所以她生下来就是上三旗满洲人,而非包衣。
===
但是包衣抬旗出身和八旗贵女出身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尤其是嘉庆是乾隆二十五年出身的,按照皇子大婚年纪来算,应该是乾隆四十一年左右大选的时候选媳妇,就算当时嘉庆守孝,指婚是没问题。就算守孝,如果真心要指婚,也可以留牌子出孝后指婚。
===
好像孝敬皇后就是这么弄的,孝懿皇后病中看上了,因为年纪小,加上不想让孝敬进门就背上克婆婆的名声,就大选留牌子,然后下一届大选胤禛出孝,指婚。【这事是我自己的猜测,没史料,但这样的操作是肯定没问题的】
===
本来喜塔腊氏做嘉庆的嫡福晋没什么大问题,但是看见下面这个人,我就觉得有问题了。
===
循贵妃,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总督伊尔根觉罗桂林之女,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乾隆四十一年选秀时封为贵人,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进宫封为循嫔。
===
可以看见,当时不是没有适龄的八旗贵女,但乾隆宁愿自己纳了伊尔根觉罗氏,也不愿意把她指给嘉庆做嫡福晋,可以看到乾隆对嘉庆的真实态度。
===
所以说乾隆三十八年立嘉庆为储君,我觉得是假的,就像某些人说的雍正刚刚登基就立乾隆为储君一样,自己皇位都没坐热敷就立储君,换做谁都不愿意,看当时的雍正也应该没有那心情。
===
同样,要是乾隆在三十八年立了嘉庆为储君,以乾隆的好面子的性子,会给他指一个包衣抬旗出身嫡福晋,然后让其母仪天下吗?
===
清朝对于皇后、嫡福晋和嫡妻是非常看重家世身份的,宠妾家世身份可以随便,但嫡福晋却不能。康熙的五阿哥胤祺娶了嫡福晋后,查其史料几乎是瞬间没有了夺嫡的心思和动作。如果嘉庆当时真是储君,乾隆不可能给他指那么一个嫡福晋。
===
至于立嘉庆是不是心甘情愿,乾隆自己说过曾请求上苍,如果储位所托非人就让儿子短折而死,立永琏永琮的时候乾隆没这么许愿过。果然距离乾隆驾崩不到二十年,天理教暴民就攻入紫禁城。
===
孝仪是乾隆给令妃上的谥号,但是早在乾隆元年,他就追封了黄氏为“仪嫔”。
===
乾隆元年九月二十八日“ 追封格格黄氏为仪嫔,遣官读册,致祭如例”。
===
纵观古今,又有哪一个皇帝,会把自己之前已经册封过的嫔妃的谥号,给自己的皇后做谥号的?
===
乾隆就做了,这分明是对令妃的不上心,不然不会出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事。
===
在追封大典上乾隆发了个上谕:孝仪皇后神牌。升祔奉先殿。前期告祭天、地、太庙一事。亦未免失当。孝仪皇后、乃朕因系嗣皇帝生母。恩旨册赠。止应于奉先殿祭告。若因此而举行天地庙祀大典。转邻于渎。已著不必举行。
===
在乾隆眼中,她是不配当皇后的,她不是继后,祭告太庙是亵渎了苍天。实在是因为是现任皇帝的亲妈,不得不这样。前面几个皇后,包括继后都是告了太庙的。
===
前两位皇后的阿玛追封时都是一等承恩公,包括康熙和雍正朝的,包括熹妃这种没当过一天皇后的,阿玛凌柱都是一等承恩公,追封皇太后和皇后阿玛前面都是一等承恩公,到了令妃这里就变成了三等承恩公了。
===
另外所谓的封号问题,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在乾隆二年五月十一日,诏晋贵人金氏为嫔的时候,内阁典籍厅为金氏晋封为嫔所拟的封号字样有“令、婉、嘉、粹”四字。
===
乾隆从中选择了“嘉”字,同年十二月初四日,正式册封金氏为嘉嫔。换句话说令妃的封号,是人家嘉贵妃挑剩下的。
===
还有被人吹嘘的“令闻令望,如圭如璋”出自《诗经大雅》全句“颙颙昂昂,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讲的是周天子美名远播引来诸侯效仿,全诗也都是在赞颂君主美德。
===
我觉得只要脑子正常的皇帝和大臣都应该不会在这种文章里给妃嫔挑封号。【话说那些吹“令闻令望,如圭如璋”完全就是在瞎吹】
===
根据《鸿称通用》的记载,魏佳氏的封号“令”对应的满文为“mergen”,意为“聪明的,睿智的”
===
说令妃是宠妃真爱似乎感觉永远差了那么一点点,主要是对比前面真正的宠妃宸妃和董鄂妃~【我是不认可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有真爱,还玩什么挡箭牌之类的把戏】
===
综上所述我感觉乾隆对后妃的态度,尤其是所谓宠妃的态度就是:你活着,如我心意,对我有用,那我宠你,我非常宠爱你。你不老实了,有野心了,你自己在后宫自生自灭吧。你死了,你是谁?我为什么要给一个无用的死人念旧情?【有用的死人,乾隆会特别“深情”】
===
说一下本文的设定:就是乾隆一直还算喜欢黄氏,然后黄氏在花容月貌之年死了,结果就变成了乾隆的白月光朱砂痣。
===
然后乾隆“巧合”看见了和黄氏长得有几分像的令妃,抱着失而复得的态度,最初把令妃当成了黄氏,所以才会那么快封嫔封妃,封号是黄氏的名字“令”。
===
后面相处久了发现令妃不是黄氏,和黄氏完全不一样,所以冷淡了起来,然后令妃自己争气又复宠,死后又被乾隆抛到了脑后,所以给追封的谥号是“仪”。
【我感觉这是最合情合理的设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