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二年,卫青封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而在此时的西汉,卫青才从龙城之战中脱身,虽斩获敌人近千人,却仍是初出茅庐。
卫青望着天幕所说,心中一腔热血难平。
匈奴奸恶,手段残忍,若不除,百姓于水火,岂能安居。
【卫青连连大捷,帮助汉朝拿下了河套地区,为大汉拓宽版图做出巨大的贡献,亦是在秦朝覆灭后,第一次拿回河套地区。
实际上,在这一次战争中,匈奴虽然失去了河套地区,但生性好战、骁勇的匈奴并未惧怕大汉,尤其是在知道带兵的人是个二十出头,初出茅庐的小将,以他们的自负以及对中原的觊觎,是不会放弃南下的打算。】
方才兴奋的众人,听得这话,纷纷震住。
难道往后又有战事?还吃了败仗?
太史公手中笔又停下,担忧地看向刘彻。
年轻君主,才尝到胜利的滋味,知道未来有一人能抵御匈奴,甚至反击匈奴,又立即听闻匈奴还敢侵扰边关,如何能接受?
刘彻望向身边卫子夫,“子夫心中作何想?仲卿可能担此大任?”
卫子夫心中惶然,却又想起天幕上,卫青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模样,获胜后脸上掩不住的喜悦,心突然定下来。
她虽不知道卫青是否能如天幕所言,能成为大汉朝的常胜将军,却信他会忠于社稷与陛下。
“阿弟虽年轻,却有一腔抱负,我信他不会辜负陛下。”
“子夫与我所想一般。”
刘彻似乎并无怒意,反而坦然看着天幕。
匈奴之患,起于高祖时期,历经三代,却未能彻底驱逐,他这一生,必要将匈奴赶出大汉,不敢来犯。
【从可考的史料记录来看,在元朔三年、四年都有匈奴来犯的记录,而且是屡屡攻入雁门,烧杀抢掠后又迅速离开,不占城池、不重兵攻打,就有事没事来骚扰你一下。
我们是说匈奴这种做法其实很常见,历朝历代都是这样,所以才会有朔边艰苦的说法。
苦得不仅是守卫边关的将士,更是当地百姓。
于是,在元朔五年春,匈奴再犯的情况下,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为主帅。
同时还有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等都隶属于车骑将军。
另一路大军则从右北平出兵。
这一战是卫青又一次打出的奇袭战,称为高阙奇袭战。
那在这一战里,卫青又是如何再次扬威天下,立威朝堂。】
晏几术在视频里说到这里时,其实有一点犹豫。
她担心视频太长,而且内容太过枯燥,哪怕是白话文也没办法引人去关注人物本身。
可卫青这一生的每一战都极为重要,可以说是奠定了大汉的版图。
她不想错过。
所以视频首发,她也在直播间同步放出这个视频,自己也在观看。
[汉高祖刘邦:匈奴,实乃大患,然吾未能除之,令汉室受百年困扰,吾之过。]
[秦始皇嬴政:后世之人,竟为夷人所祸,百年未能除之,是为耻!孤之天下,老秦人以一当百,岂有畏惧之理!]
[唐太宗李世民:卫大将军,汉室肱骨!]
[清圣祖康熙:卫青之功,盖世矣。]
[明太.祖朱元璋:此女所言,虽白话,却不失中肯,重八爱听。]
【公元前124年,也就是元朔五年春天,当时匈奴是由右贤王集结各部,大概十多万人南下攻汉。
所以说刘彻才急眼了,毕竟之前都是在边境小打小闹,没有大举进攻,加上皇太后王氏才去世不久,刘彻才会养兵蓄兵。
但我们说,右贤王是真的有点轻敌。
卫青跟他们交战三次,三次都打赢了,结果匈奴这帮人都没有提高对卫青的戒备,没有一点长进,在卫青率大军日夜兼程的时候,右贤王还以为汉军离他们还远,原地喝起酒。
然后卫青在用兵上的才略,又一次得到了佐证。
史书上是这么说的“右贤王以为汉兵远,不能至,饮酒,醉。卫青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①
你看史料上的这个用字,一个醉字就足以说明当时的右贤王多轻敌。战前轻敌,虽然说是因为卫青尚未扬威于匈奴,但也说明了匈奴在打仗这件事上,是先天有余,后天不足。
否则以他们的兵强马壮的储备,若是有勇有谋,断不会让卫青七战七捷。
卫青正是知道匈奴的作战习惯,才会对症下药,制定奇袭的战术,快准狠,直击要害,不给对方反击机会。
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
那卫青领着大军,直奔匈奴的据点,晚上突然围攻,右贤王毫无准备,卫青才开始围剿,他就先跑了。
而且这个右贤王也是个奇葩,他把美妾带走了,把大军丢下了。
这种事换在我们历朝历代,那都是重罪,尤其是在某些时期,军中是严谨女眷出入。
在古代战争中,有一个类似业绩的评估。
就是这一战用了多少兵,然后斩获多少人,俘获多少人,牲畜、城池共得多少。
我们来看卫青这一次的高阙奇袭,是俘虏右贤王身边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多人,牲畜有一千几百万头。
这个数量在当时来看,光是牲畜这个数量就可以称得上大胜!
也正因为此,汉武帝刘彻收到战报后,是连夜派人带着诏书,去到卫青营中,都等不到他班师回朝,直接把大将军印给了卫青,封起为大将军,汉书里记载是又给了八千七百户食邑,还封了他麾下的其余人。
我不知道其余人怎么想的,换作是我的话,我上司是个这么牛的人,我在他手下当兵,那我肯定就是那个为他马首是鞍,说东不往西的人。
这么厉害的上司,又懂得体恤下属,谁能不忠心耿耿?】
“车骑将军英勇无双!”
“陛下,卫将军还未还朝,若还朝,定要重重封赏!”
“天佑大汉,匈奴之祸,或可除!”
刘彻倏然起身,仰面观天幕,画面上卫青早已不时如今的青涩模样,已有将帅之威。
沉着冷静、用兵灵活,排兵布阵皆为上策,胸有成竹。
“仲卿今至何处?”
“回陛下,长安外二十余里。”
“命人前去迎接,待大军还朝,开城门、列夹道,迎他回朝,不可有一处怠慢。”
卫子夫缓缓起身,双眸湿润。
【在这一战后,汉武帝是大加封赏,不仅卫青本人和麾下将士得到封赏,连卫青的三个儿子都得到了封赏,还是列侯。
足以见得,汉武帝对这一仗的胜利有多高兴。我们也说,这一战是匈奴自兴盛来,在大兵团作战时期第一次全军溃败。
但卫青面对这样的封赏是怎么说的?
“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
那汉武帝也回了一句:“我非忘诸校尉功也”。②】
卫子夫惊讶,她才知卫青有这样一番才干,怎的突然多出来几个儿子?
她的亲侄子。
卫家子嗣绵延,是好事。
刘彻听得这话,面露疑色。
他竟然才封赏这一点吗?那可是击溃匈奴全军的大胜。
【第二年,卫青又马不停蹄地去定襄北,有了定襄北之战。
这一战也是在春天,但比如去年的那一战,六路大军由卫青指挥,向北面推进了数百里后,打了胜仗回来定襄调整,一个月出塞,再度斩获敌人万余人。
这么看定襄北之战也未有什么实策,但这一战里,是损失了两个人。
赵信和苏建,赵信是投敌匈奴,苏建是杀出重围,一个人回到了定襄,但也因为失败,被贬为庶人。
所以光是这两路,损失大概有六七千人。
不过这一战里,有一个新人将在卫青之后,为大汉带来希望。也就是卫青的亲外甥,剽姚校尉霍去病,被封冠军侯。】
卫子夫大惊,下意识看向身边刘彻。
去病竟也虽阿弟征战?
刘彻皱起眉,想起那个才十二三的少年,虽聪慧机智,却也只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