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之前所言,大汉双壁便是这二人?
[唐太宗李世民:霍大司马用兵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千古之才。]
[宋太.祖赵匡胤:骠骑将军英勇,若为我用,必伐天下!]
[秦始皇嬴政:这又是何人?]
【在定襄北之战后,数年里卫青又坐镇军中,几次反击匈奴。
到了公元前119年的时候,迎来了不管是卫青还是霍去病,或者该说整个大汉,最为强硬的一仗,漠北之战。
因为有了前面的胜利,所以这一次汉武帝给足了粮草和兵力,让卫青和霍去病共同率领大军出行,兵分两路。
作为主动出击,极为关键的一战。
不止是有大汉双壁作为主帅,更是有李广、公孙贺等人在军中,这一战若是败了,我估计汉武帝能郁闷一辈子。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恰好距离卫青在龙城之战崭露头角正好十年。
在这之前,河西四郡已成,大汉来自西北的威胁已经减少许多。
但是赵信这个人,给匈奴出谋划策,导致后来匈奴又起南下攻打汉朝的心,才有了这一次的漠北之战。
卫青在抓获俘虏后,和霍去病调整了线路,卫青西出定襄,就是山西,就是定襄北之战的地方。霍去病是从代郡走,代郡就是河北。
先看地图,大军的行军路线大致就是从两侧抄包的同时,又中断了匈奴各部的支援。
结果一开始打算的是霍去病的精兵攻打单于,不想被卫青遇到。
卫青反应极快,虽然和之前预想的不同,但卫青发挥了骑兵的机动性,利用战车防守、骑兵进攻,从两侧包抄,先打乱了对方的布阵。
总之,卫青用兵如神,再次把匈奴击溃,追击了百余里,迅速结束战事,一天一夜就解决了单于主力。
不过这里要提一件事,就是先去包抄李广在这一战里,因为沙尘暴迷路了,仗打完了才赶过来支援。
但不得不说,哪怕是这种情况和恶劣条件,卫青也没有辜负汉武帝的重托,成功拿下一路。】
刘彻听到十年一词时,望向天幕的眼神有所变。
十年一瞬,到那时才真正解决了匈奴的祸患,不敢再来犯吗?这十年里,不知道要多少粮草与兵力,才能撑下来。
太史公听得赵信头像,笔下一抖。
“陛下,赵信投降且助匈奴攻打我朝,此人——”
“斩!”
刘彻听得此事,大怒,“将若降,大汉颜面何在?”
卫子夫心中一颤,不敢言说。
“图上所说河西四郡,可有记下?”
“回陛下,臣已依样画下,不过河西四郡,天幕只提到一句,不知是何时才收复?”
“既归我朝,便是这十年间。”
旁观天幕的众人,心中对卫青颇为佩服,却有不解。
大将军功高至此,难道陛下真不忌惮吗?
前有吕氏外戚,又有窦氏外戚,连皇太后所出王氏,在朝中也是跋扈。
如今卫夫人之弟与外甥,卫青、霍去病军功赫赫,岂知不是下一个吕氏。
长安城外。
卫青听到漠北之战二字,心中赫然,面露喜色,向身边人道:“大汉的疆域,往后真如这般?”
“将军,天幕所见,或许是真的。”
“去病尚年幼,但若是有如此才干,入我军中,早早历练才是。”
【在漠北之战后,卫青虽然没有得到食邑的赏赐,但在后面汉武帝加封他大司马大将军。
可是从这里后,关于卫青的记载就变得很少,不知道是因为匈奴偃旗息鼓,还是汉武帝有意为之,即使卫家这十年间依旧显赫,但汉武帝在接连有了新欢,又沉浸修仙,关于卫青的记载比之从前少了太多。
在公元前115年后,平阳公主再次改嫁的夫君汝阴侯夏侯颇与人私会,事发后担心被汉武帝责罚,畏罪自尽。
这之后平阳公主再嫁卫青,而这一年卫青已经三十多岁。
不管是史记还有汉书或者资治通鉴,往后都很难再看到有关卫青的事迹。
但我相信,以卫青的品行,司马迁所说那句“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③,或许是出于某种原因,才会有此言。
至于是什么原因,私人恩怨,或者是司马迁更喜欢李广,才导致对卫青的评价不高,我就不妄加揣测,我个人而言,是觉得卫青一生耿直,不至于因司马迁一言而就失去了他这个人物所存在的价值。
那直到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
四十余年戎马,终究不过一抔黄土,卫青的一生也就此落幕,他无愧于汉武帝的信任,更无愧于自己的的抱负。
尤其是后来卫子夫和刘据以及卫家的遭遇,我不知道卫青若是知道会怎么样,换做是我肯定会有怨恨,毕竟我给你刘彻打了一辈子的天下,外甥也跟着打。
结果你受人挑拨,或者是老年糊涂,不仅逼死了自己的太子刘据,老年丧子,还逼死了卫子夫,虽说后宫宠爱兴衰无常,但卫子夫自杀到底是心寒。
你刘彻清醒的时候让我去跟姐姐和外甥说,不会动摇他们的地位,放宽心,结果我一死,才多久就听江充挑拨,搞出巫蛊之祸,几十万人受难。
老年昏聩的帝王比比皆是,但汉武帝搞出来的巫蛊之祸,也是独一份。
而武帝时期,自卫霍之后,在军事上一塌糊涂,面对匈奴更是屡战屡败,再无完胜。】
刘彻:“……”
卫子夫:“……”
太子还未出生,就知晓了结局。
众臣心中一寒,恨不得遁地而逃,生怕下一刻就被年轻帝王杀人灭口。
天幕所言预兆,到底是来助大汉,还是亡大汉?
“朕——”
刘彻欲言又止,盯着卫子夫。
卫子夫垂首低眉,不语。
刘彻望着天幕,卫青骑马立于大漠之中,身后猎猎旌旗。
那是卫青,他亲自任命选拔的人。
其余众臣纷纷缄默,不敢去窥帝王之颜。
“召丞相入宫。”
“喏。”
天幕之下,卫青负手而立,听闻姐姐与外甥的结局,心中一片怅然,尤为复杂。
他随侍陛下多年,如今首战告捷。
原是一片抱负,却听闻卫氏族人遭奸人挑拨,与陛下生出嫌隙,竟是堪比灭族之祸。
天子之怒,是灭顶之灾。
但虎毒尚不食子,那未出生的孩子,又岂能料到日后父子反目之事。
“卫将军,天幕之言,也许不尽为真。”
“无妨。”
言罢,卫青返回帐中。
【换句话说,当年轻的汉武帝知道自己重用、推心置腹的卫青,备受宠爱的卫子夫,他疼爱多年的太子刘据,最后皆因他而亡,甚至是他主导的死亡结局,又不知道如何作想。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只是我们可以去推测、猜测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这不是历史定论,而是推论。
我们作为后人,也只能从中得到一些思考。
那这期视频的结局,由苏建对卫青的评价结束,“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④
苏建作为和卫青共同出生入死的人,我想,某种意义上,他的话也许比司马迁草草一句更有说服力。
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卫青,汉史之奇、之幸。】
作者有话要说:①和②出处:《资治通鉴·汉纪》
③出处:《史记·七十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出处:《汉书·卫青霍去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