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竹笋
唐人王维有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www.xiaoxiaocom.com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的则是竹林幽境,明月往来,世无知音,唯将心事寄与弦琴。东坡居士亦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为君子,有隐者之风,怀高情雅量。几竿修竹,风清骨峻,装点了庭院清雅,亦添了河山秀丽。
那个叫竹源的村落,青竹漫山,连绵起伏。寻常人家,村前屋后,亦种植翠竹。平凡百姓,并不知种竹养性情,只作是上苍赐予给人间的尤物,于四季光阴中,取之不尽。多少人,依靠竹子生存,看似瘦怯风骨,却养育了百态众生。
折竹为食,削竹为笛,伐竹为舟,砍竹为薪,甚至许多家常用具,皆离不开几竿翠竹。幼时乡村,每户人家可分得自己的竹山,田地。素日里,竹山无须打理,大自然的雨露阳光,让它们四季常青,翠衣翩然。
春日山上竹笋拔节,一场无声细雨,滋养万物,竹笋则是重生。竹林深处,湿润芬芳的泥土,细小的竹笋,冒出尖尖小角,仅一夜之间,拔节而出。春日挖笋,是一种风尚,大人小孩,肩上荷锄,手执竹篮,去往山林,采挖鲜笋。
挖回的竹笋,一棵棵,剥去羽衣,竹节脉络分明,鲜嫩洁净。用水洗净,切片,生了灶火,置入锅中清炒,配些自家做的酸菜,清脆可口。亦可以切片,放入鸡汤里,炉火上炖一个时辰,清香四溢。至今,竹笋仍是我最喜爱的一道菜肴,无论哪种煮法,于我都是人间美味。餐食翠竹,多么优雅之事,品味竹的风度,一如品味人生清欢。
每年春日,城里会有许多人到村庄收购竹笋。各户人家,将采回的鲜笋,留一些自家食用,剩余的都卖与商贩,换回银两,为家用积蓄,实属人世之事。鲜笋多时,亦会取竹匾晾晒,做成笋干,待到寻常日子,用来做下饭的菜肴。那时节,庭台、瓦房、柴垛上,尽可闻得笋干独有的清香。
遇周末或节假日,便有同伴相邀,去深山里采拔细小的野笋。瘦弱的小女孩,背着大大的竹篓,走数十里山路。荆棘丛林处,时有惊喜,那里的野笋最为茂盛鲜嫩。一个下午,便可以满载而归。斜阳晚照,蜿蜒山径,崎岖田埂,不乏漫漫归人。背上沉重的竹篓,拖着疲惫的步履,仍不忘收获的喜悦。
暮色下的村庄,于轻烟的笼罩下,宁静美丽。父亲在戏台下收拾着他晾晒的中草药,母亲于灶台前烹煮菜肴。我把野笋铺于庭院的竹匾上,待晚饭后家人同坐一处,剥去笋衣,方可出售。于木桶里泡一个热水澡,被荆棘划伤多处的手臂,疼痛万分。可总不觉得苦,天地无私,日月山河皆是平等,于人,于物都无有丝毫偏执。
掌灯剥笋,只消半个时辰,便剥好了笋肉。一棵棵,整齐地摆放在篮子里,次日凌晨,母亲拿去卖与商贩,所得的几元银钱,都归于我。我亦学外婆那般,取一匹花手帕,把钱积攒下来,花费给日子。小小年岁,尚不懂清贫何意,却知晓人世艰辛。外婆用一生的光阴持俭,辛苦了自己,芬芳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