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子弟常常议论,说照山白的行踪不那云游在外的世外道长还难以捉摸,实际上,他只是避世,在与君阁中不出门罢了。
郑卿远见着杜长空,眉头微蹙。他看了一眼照山白,让照山白与杜长空寒暄,自个儿拎着咣当响的酒坛子,往后遁了一步。
照山白知道郑卿远为何如此,浅笑着上前对杜长空道:“仔细一想,上次与杜将军亭下品茶竟然已经是三年前了。杜将军日后若是有空,随时来我与君阁,今年的雪下的干净,最适合融雪煎茶。”
照氏与杜卫势同水火,双方恨不得把对方里外翻干净了,鸡蛋里头挑骨头,硬找茬儿。
照山白客气一番,杜长空应着,两人心知肚明,客套话不做数的。
照山白一向形单影只,不喜与世家子弟结交。他与杜长空还算相熟,是因为照琼与杜长空同岁,二人在国子监同窗共读,常常邀请杜长空来府中坐一坐。照琼又怕照宴龛责备,所以将杜长空悄悄带到与君阁外,与他一起一起吟诗作赋。
“改日一定!今夜风雪大,黑云压上来了,丞公子......”杜长空看了一眼郑卿远,“还有郑将军,小心风寒。”
照山白紧了紧身上的宽氅,温声道:“多谢,杜将军有心了。”
杜长空策马走后,郑卿远松了一口气,他朝照山白抱怨道:“自打我回了上京,总是听府上的下人说起他。我家小妹整日缠着杜长空,把大家闺秀的知书达理完全抛之脑后,家父每次让我去寻她,不是在杜家的书斋,就是在他杜长空的跑马场,我真是拿她没辙。”
照山白早有耳闻,他笑了笑说:“令妹尚年少,天真烂漫,与其让她困于礼教,不如让她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情。”
郑卿远望着杜长空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山白,你根本不知道夹在他俩中间,我有多难堪。不仅我难堪,郑杜两氏都难堪,这两家要是结了亲,大徵一半的兵权就成一家的了,我甚至不敢往那方面去想。杜卫的弟弟杜鉴刚升到了禁军领军,主五校,手底下还有刚收了平阳郡护卫军的骁骑军。我姨母打了十三年的仗,禁军的护军将军,统领三大营,现在与他平起平坐,他杜鉴凭什么?他甚至都没有上战场杀过敌!我比杜长空年长三岁,他才十七,杜忠凛去了东平关,他接了他大哥骁骑将军一职,这也是个只会假功夫的。我在战场上杀敌的时候,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做惯了吟诗作赋的公子哥,我倒要看看他能不能管得了手底下的兵!”
郑卿远越说语气越快,他差点把自己给憋死!他手舞足蹈,像个在外面受了委屈给朋友抱怨的孩子。
照山白知道郑卿远是个急性子,他不急不躁,给郑卿远降降火,“如今陛下重用杜鉴和杜长空,也是讲究制衡之道。”
照山白不徐不疾,边走边说:“论军功,杜氏从杜卫这一辈才开始有武将,自然是比不过虞郑两氏。虞信将军是跟随太祖的开国将军,虞家女儿各个巾帼不让须眉,女豪杰世代辈出。康政帝时期郑氏多出文官,但自从与虞家结亲之后,族中武将渐渐多了起来,这些年更是军功赫赫。桓氏没落后,杜氏在朝中势力不断扩张,杜卫虽为太尉,手握杜家军的兵权,但是并无军功。杜家子弟近些年名声不错,却没有实绩,陛下给他们官职,正是为了探探他们的虚实。”
“我知道。母亲常年驻守边陲,在西陇关一守就是八年,红缨军的兵权她一个人握着,旁人难免心生忌惮。加上我叔父郑冮任常边郡太守,手底下有守备军,常边郡与天州相邻,两方势若是合在一起,加起来足足有二十万兵马。先前我驻守东平关,陛下只给了我三万冷甲军,还都是这两年才从军的新兵,精兵也就三千人。萧慎军队兵强马壮,浩浩荡荡地来了十万大军,光是他们的先锋营,我们都招架不住。”郑卿远思索道,“败了就是败了,我心服口服,不找借口。但是东平关这个口子,他杜忠凛去了,也得熬着。”
照山白拍了拍郑卿远的肩膀,不紧不慢地说:“东平关一役战败,在北疆早露端倪。只是陛下生性多疑,即使北疆战乱不断,他也不敢大放兵权。”
照山白耐心地慢慢讲:“大徵开朝以来,与相邻部落的摩擦不断,为了上京周围八个郡的安定,太祖与蛮邑的胡人立下盟约,允许胡人入夏豫,给了蛮邑王室在夏豫进行商品交易的权利。康政末年胡人越发猖狂,为了大徵的安宁,康政帝兵权下放到各郡,设置郡县守备军。常边郡、临边郡,平阳郡、这三个郡里上京近,若是有心之人在纵锦山和双云岭暗中培养势力,上京必然岌岌可危。圣心难测,常人能看出来的事,陛下心里也码码清楚。陛下借平阳匪患一事,收了郡守手中的守备军兵权,便是给训养私兵的州郡提了个醒。”
“我郑家竭诚尽节,就没有离经叛道之人。倒是他杜卫,非佞即奸。”郑卿远冷哼一声,转头看向照山白说,“山白,你说的道理我都懂,在这上京城内,也就你愿意跟我漫步闲聊,追根溯源,这般细致地讲给我听。兄弟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怕什么?天塌下来我顶着!”
郑卿远突然想起了一事,他拍了拍脑门:“我差点忘了问了,山白,你府上那位‘花魁’,没把你怎么样吧?现在上京城中传的沸沸扬扬,我听了生气,已经把最开始嚼舌根的人绑起来打了一顿,可现在胡说八道的人太多了,唉,我打不过来了!”
照山白听了他这话,不仅没有苦大仇深,反而失声一笑:“卿远,你不用这样的。你要是把上京城的人都打一顿,这上京城的大门你怕是再也闯不进来了!”
郑卿远抱着拳,愤愤道:“我就是着急!他们根本不了解你,他们说你是断袖,说你在府上养面首,这种话我一听就来气!只要你发话,我立刻就能去你府上,把那野路子的‘花魁’杀了,堵住那些胡说八道的人的嘴!”
“他是陛下送来的人。”照山白心平气和道,“你杀了他,陛下还会送新的人过来。而且,他也并没有传中那般不堪。”
“那些话居然已经传到你的耳朵里了?!”郑卿远大吃一惊,平日里见到女孩子给他送花都要躲着的人,居然能忍受那些流言蜚语,还是因为一个男人!
照山白道:“我的事是小事,眼下最近要的,还是东平关的战事。”
郑卿远边走边叹气:“陛下不信任我,我能有什么办法,非要我把心肝肺刨出来给他看,他才会信吗?有人说我郑卿远把必胜的一战打的哭爹喊娘,说我跟为了钱财故意输给萧慎人,说我有愧于‘勋虞’将军的身份,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根本就没把我郑卿远当个人!我郑卿远就算是死,也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的死!那东平关,我早晚要杀回去!”
一转眼走到了广和楼,照山白看着他,知道他忠胆赤诚,这样的人在这个世道,或轰轰烈烈的死,或含恨而终。
其实,照山白一直看的很明白。
郑卿远问他:“山白,以你的谋略与才华,真的甘心做一只闲云野鹤?你若是早点入仕,现在已经在朝中有一番作为了。陛下赐了你著作郎一职,修撰史书,说白了就是个混日子的官。”
照山白的笑意总是散在眼角,郑卿远不知道他是笑了还是没笑,只怪雪下得太大,任谁也看不清。
照山白的眉毛生的极好,浓眉却不凌厉,偏偏眉下又是一双雾月一般淡透的眸子,给人一种不染尘世的脱俗之感。
他总是让人觉得生人勿近,实际上,大多数时候连熟人都觉得他很遥远。
即使他本性纯善,愿意跟人掏心掏肺,但是他身上那一层清冷的屏障,只要有人靠近,就会在心里生出凉意,至于他的内里是温是凉,就没人在意了。
郑卿远与他相识多年,他以为照山白是壮志难酬,所以才会常常这么问。他不知道,照山白避世,是因为他看到了任何人也无法抗衡和改变的结局。
藏在奢靡与繁华中渐渐生长的烂肉迟早有一日会吞噬整个大徵,任谁再怎么努力,也无力回天。
这不是命运,而是像“激起千堆雪”一般翻滚的巨浪,芸芸众生,不过沧海一粟。
时至今日,照山白仍旧没有想明白,他这一生究竟该怎么活,该为了谁而活,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照山白没有回答,反而问了郑卿远一句,“卿远,你觉得大徵还能走多少年?”
郑卿远吓了一跳,他说:“你突然这么问,我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了。”
照山白的唇边落了雪,融在了原本就没什么血色的下唇上。他看着满天入怀的落雪,想起多年前的冬至,曾经有一个人,在城外的昭玄寺给他留了一封信。
那是一封回信。
照山白刚入国子监听学的第一年,锋芒毕露,他满腹经纶,在学堂上侃侃而谈。当时国子监的祭酒[1]是前相国席净,现已还乡昼锦,退居临豫郡。
席净告诉他,你的才华终究会沦为尘土,湮没在大徵的末路中。
年少时他不懂,心中苦闷,所以偷偷跑到城外,在昭玄寺的菩提树上,挂上了一封又一封信。
偶有一日,他带着信来,竟收到了一封回信。那是承恩元年的冬至,上京下了一场大雪。
雪染菩提树,寺中人影疏。
少年满心欢喜地展开那一封不知从何处而来,何人所写的信。那张宣纸上的字字句句,他视若珍宝,记了很多年:
“寒鸦悲枯雪,孤影揽残梦。与君同是惆怅客,未见亦相知。
——南山客。”